close
首先針對這系列文的起始點-關於去澳洲打工體驗變成是去當台勞的說法
我認為澳洲政府就是需要外勞所以開放這個簽證(無誤)
所以當地充斥著台勞、韓勞、德勞、法勞、英勞、菲勞…等等,
至於要當作是「體驗」或是「台勞」就完全是客官們的自由心證了…
 
我在想,認為去當台勞的人,是不是覺得些工作是「淪落」?
屠宰、剪葡萄枝、香蕉工廠包裝、洗碗工…等,但是,這些工作在台灣沒有嗎?
如果孩子在台灣進行這些工作,也是台勞嗎?難道,職業不分貴賤是騙人的?
事情就是長在那邊,端看我們用甚麼角度去解讀它。
 
如果說「體驗」,那麼體驗些甚麼呢?體驗在台灣沒有過的工作經驗?
但這些工作實際上在當地可能是沒有人要做的,開放了打工度假簽證之後,
這些工作以澳洲國內最低薪資來計算,卻有台幣450元的時薪,很少有人能不心動。
更遑論是真的經濟上有困難,需要搶錢的人了!
 
當初去澳洲的設定,其實抱持著比較輕鬆的態度。放自己一個假期,先去讀書、找得到工作就做,不忘旅行和玩樂。
殊不知我真的很幸運,在墨爾本語言學校讀完後飛到西澳沙漠小鎮,找到兩份工作。
幾乎是把先前花掉的錢再賺回來,然後繼續旅遊玩耍,回國。我去一趟澳洲的花費幾乎打平,可能還有小賺。

這樣的狀況,在一般家長(包含我爸媽)的接受度上較高,感覺真的像是去「體驗」人生。
只是當我食髓知味,想要第二年再去,以賺到一百萬台幣為目標時,還真的就被爸爸阻止…
他認為「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就不需要再去第二年」。我想,這就是一般人界定「台勞」與「體驗」的要點吧。


這是我在澳洲的工作之一,麥當勞櫃台。
工作內容分成好幾個位置,收銀、炸薯條、薯餅、得來速的點餐、收錢、送餐…閒暇要拖地、收餐盤、擦桌子。
看我笑得很開心嗎?因為那是快要離開的最後一陣子拍的,工作上手了、和合得來的夥伴們工作自然愉快。


這份工作才是我的衣食父母,超市收銀員,每星期接近40小時。
每天要站著很長的時間,有時候根本是超市下班去麥當勞,或是麥當勞下班去超市。
那時候根本不是生活,每天都是工作,曾經最長43天沒有休假過,不斷的在上班。
好的時候一個星期可以賺到超過PTT罵翻的一個月的22K。
也因此在後期我得了足底筋膜炎,每天下床時踩到地板的第一下都非常刺激T_T然後再去上班T_T
 
我有時在想,如果到那邊的我們真的是台勞的話,那麼澳洲當地居民對我們這些「台勞」頗為友善。
超市的週末總是瘋狂,經常停了4-5台放滿滿的推車等著你結帳,我總是盡全力、非常、非常快速的服務每一位客戶。
直到某天一位顧客在我還沒開始咻咻咻為她結帳時,她第一句話告訴我「慢慢來,沒有關係」,
末了非常有禮貌的和我道謝,這樣的顧客還不少。

或是在麥當勞用餐時間,每一個客戶往往都要等上很久,但我曾遇過幾次,遲了很久將客戶的餐點送上時,
誠摯地向他們道歉時卻得到「沒有關係,我知道那不是妳的錯」或「沒有關係,我知道妳也不願意這樣」的回答。
當然還是有沒禮貌、死小孩。

舉這兩個小例子只想說,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這份工作,是受到尊重的。
 
當台灣在意自己的人民輸出當台勞的時候,擔心、淪落。
卻有沒有想過,同樣的工作在台灣卻是受到貶抑或是看輕?
而當我們這些台勞在國外做著和國內同樣的工作卻能夠受到比在國內更加尊重的對待同時,
有沒有同理心想過現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這裡指的是我們泛指的外勞)?
 
希望大家別覺得去當台勞是淪落,因為這也是一種選擇。
希望大家尊重那些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因為我們的孩子同時也在其他國家當外勞啊!(這甚麼結論?!)
 
好了,工作這篇就先打到這裡,有問題請再發問吧,收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萌萌媽 的頭像
    萌萌媽

    ♥ 鈺.邁向幸福之路 ♥

    萌萌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